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品鉴赏 > 专用车 >
零部件供应链变革主机厂与供应商如何“双赢”

来源:现代物流报    作者: 阅读:75 日期:2014-03-14

新的树状供应链下,厂家也不可能彻底做到“甩手掌柜”,同样需要对整个供应链条进行监控。最重要的是,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,以及规范供应商进退机制。

毋庸置疑,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主机厂的供货环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流。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,如何管理规模如此巨大的备货?既要让供货商做到井井有条,又要保证及时供货不缺货,适时供货不积压,对于汽车主机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。“物流是第三利润源”已经没有人怀疑,零部件供应链的变革一直在进行,通过变革降低物流成本大势所趋,力度将越来越大。

今天,在汽车厂家纷纷提出“零库存”战略,并要求供应商做到“直达工位”之后,零部件供应商的压力变得尤其突出。主机厂必须降成本,以此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,对供应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,但支付却不会因此而增加。“既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”,供应商面对这种情况,到底该如何定位自身;面对既要保证利润,又要满足厂家苛刻需求的现状,零部件供应链又该如何优化?

20140314厂家.jpg

厂家面对数量相对少的一级供应商,既可降低管理难度,又给供应商更大发挥空间

揭密:直达工位下库存去哪儿了?

中国汽车市场,竞争已经空前激烈,正逐渐像家电一样进入微利时代。

与此同时,物流环节的成本占的比重较大,而这种软性的成本完全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模式而改变,比如丰田的精益生产。目前,“零库存”已成一个很火的词。对于汽车厂家,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果,但对于程序纷繁复杂的汽车生产,这个目标实现着实不易。

一直以来,厂家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都是“扁平化”的,即各供应商同时向主机厂供货,主机场对这些零部件分门别类进行存储,再根据生产线上的需求配货。为保障生产线的正常运转,厂家对各种零部件都有一定的库存深度,避免缺货造成停产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。

很明显,在这种管理体系下,厂家不可避免地要形成库存,同时把零部件和库存送达生产线又产生二次搬运,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实现“零库存”的目标,丰田汽车推出了“精益生产”战略,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实现“即时供货”,厂家通过“订单式生产”形成相对准确的零部件需求,向供应商订货,货到之后直接运到生产线,即“直达工位”,以此减少库存。

但这种“小批量、多频次”的供货需求,却增加了供应商的物流成本,很多离主机厂相对较远的供应商不得不在附近建造或租用仓库,提前备好一定量的货,在厂家需要时及时送达。如此看来,厂家的所谓“零库存”,只是把自己的库存转移到供应商身上,这对于供应商来说面临三个选择:一是自己内部消化成本;二是向厂家提高采购价格;三就是在生产环节降低成本。

从目前的现实来看,供应商很难通过生产和管理等创新降低成本弥补损失,要求厂家提高价格空间也有限,结果只能是在零部件生产的成本上找回来,这必然造成质量隐忧。可以说,不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利益平衡问题,汽车主机厂“直达工位”的要求很难真正实现。

方法:让供应商参与管理供应链

为此,主机厂逐渐摸索出一套新的供货模式:改变由各供应商向厂家供货的扁平模式,取而代之的是树状模式。树状模式,就是把零部件供应商分级,即三级供应商向二级供应商供货,二级供应商再向一级供应商供货。这样,厂家直接面对的供应商最大限度的减少,直达工位的想法得到了有效的实施。

如此一来,厂家只需要面对数量相对少得多的一级供应商,既降低了管理的难度,又给供应商更大的发挥空间,相当于把生产车间的一些活儿分给了这些供应商来做,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。试想,在供应链未变革之前,上万家零部件体系不断的供货,在接收环节主机厂的工作量将是多么的庞大?

在此基础上,为了便于管理,厂家将零部件进行分类,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ABC三类,其中工艺复杂、运输不便、易损的关键部件会在距离主机厂非常近的地方设有工厂,直接用特殊的工具运到生产线,真正做到“直达工位”,比如发动机、变速箱等。而像轮胎这种储存、运输都简单又不易损坏的可以距离生产线稍远一些。

这样,以工厂为中心向四周发散,就会布满各类零部件企业,或者是生产车间、或者是中转库(只作为零部件从运输工具卸下,并装到特殊容器的场所,并不会产生库存),根据厂家的要求做到直达工位。

而此时,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就是直接向厂家供货的一级供应商,数量要少很多,而这些工厂或仓库其实是汽车生产线的延伸,不仅是供货商,也承担一定的组装任务。比如美国李尔汽车座椅公司作为华晨宝马的一级供应商,他们供应给华晨宝马工厂的是一整套汽车座椅系统,而不是一个一个的散件,这个系统运到主机厂后可以直接安装到车身上,这被厂家称为“模块化零部件体系”。

在这种体系下,零部件供应商也减少了持货等待的时间,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要承担模块预装的工作,这是零部件供应体系中多出的链条,整体上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前瞻:主机厂面临质量管控难题

在这种新的供应体系下,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之间传统的平衡会有所改变,一些低端的零部件供应商处于链条的最底层,利润被逐步压缩,很难做大做强。而一些高端的供应商由于掌握核心技术,将逐渐做大做强,甚至与主机厂分庭抗礼。目前,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主机厂对关键零部件企业要么自营,要么控股,维持自己的主导地位,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系统等。

同时,一些问题也将会显现,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汽车的质量隐忧。供应商体系分级后,厂家对质量的把控很大程度上降低,高级别的供应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,而其向下线供应商采购的时候,如果过份强调自身的利益,在收益分配上处理不好,就会造成质量隐患。一些低端的产品供应商,由于处于“食物链”的底端,利润会被压得更低,为了降低成本产品质量不达标的可能性提高,而这种质量问题发生在不起眼的小零件上又很难发现。比如,目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福特翼虎“断轴门”事件,问题就是产品的刚性不够造成的。

可见,新的树状供应链下,厂家也不可能彻底做到“甩手掌柜”,同样需要对整个供应链条进行监控。最重要的是,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,以及规范供应商的进退机制。简而言之就是,掌握供应链,而不是受制于供应链。

另外,一些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商机。由分零件组装而成的分总成,由于体积或重量庞大而难以搬运和安装,需要增加额外的零件或工装来方便安装和保证精度,这反而增加了成本和汽车重量,进而难以保证物流的精度。同时,新的供应体系下,汽车生产厂周围分布各种“子生产线”,这些企业在内部物流方面还很欠缺,随着业务量的加大,面临的物流压力也会更大,其日后提高效率,对专业的物流企业来说,将是一个新的市场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