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韬克商用车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品鉴赏 > 专用车 >
“淘宝模式”能否破解售后备件物流瓶颈?

来源:现代物流报    作者: 阅读:72 日期:2014-04-18

重点关注

当一些玩家着急出行,正在进行的改装却因为缺少必要部件而不能及时完成时;当一些车主本应前往全国各地从事物流运输工作,但因修车拖慢了、改变了自己的“节奏”时……备件缺货的问题,直观地反映出了一个汽车品牌的供应链断链问题,也直接地表明了汽车行业在备件物流深度和宽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20140418备件物流1.jpg

任何一个汽车部件的物流不畅,都可能导致汽车在改装和维修中面临效率低下的问题。

今天,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后的中国汽车产业,对于“竞争重心后移”已经普遍达成共识,“卖车就是卖服务”、“ 竞争关键是售后”等理念也已深入人心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各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拼服务,维修等候区装修得越来越奢华,免费的水果、饮料、甜点也越来越可口,甚至一些企业还推出了免费洗浴、按摩等超出多数客户心理预期的服务。

其实,这一切都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,当顾客不能在自己预期的时间内拿到车,会毫不犹豫的给差评,上述的一切都会被忽略不计。而商家的一切努力,此时将收到“100-1=0”的悲惨结局。

出现这种情况,基本都不是商家怠工造成的,而是因为关键备件的缺乏,使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汽车行业的竞争早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,也不是单纯的商家之间的竞争,而是整个渠道体系的较量,而备件缺货的问题直观地反映了一个汽车品牌的供应链出现断节。

道理非常简单,但解决却不易。什么样的库存深度合理?问题的症结在哪儿?是否有新的模式防患于未然?

售后备件库存深度难题待解

对于售后备件供应的重要性,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非常清楚,事实上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供应链。现在,比较普遍的模式是厂家有一个总库,然后根据自己产品在全国的销售情况,再划分出几个大区设立中转库,由中转库向所在区域的经销商供货。

为了保证售后服务的质量,无论是经销商还是厂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备件库存量,可是对于汽车这种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,不可能所有的备件都有一样的库存,而是会根据易损程度,以及以往的经验区别对待。同时,还要考虑不同的车型在市场上的保有量情况,其中包括很多老旧车型的相关备件等。因此,备件库存不可能像入场物流那样精确,实际的需求可能跟预期是完全相悖的。

按照惯性推导,解决这种不利局面的办法就是继续提高库存,但是无论是经销商还是厂商,都要考虑到备件库存的成本问题,不可能无限地加大库存,否则上升的成本是吃不消的。但问题如果不解决,在售后服务环节经常会出现“关键备件供货不及时”的情况,导致消费者在修过的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,此时,一些玩家着急出行时正在进行的改装不能及时完成,而一些车主本应前往全国各地的物流运输工作也会被迫搁浅。如此,4S店为了达到客户的要求,在厂家的服务指标考核上不失分,很可能会出现采用非正规渠道备件以次充好糊弄消费者的情况。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改变,消费者会对厂家的正规渠道售后环节失去信心,在过保后转到价格更低的修车店,这样商家的损失会更大。

另外,如果售后服务环节不给力,对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会产生不利影响,也会拖了前端销售的后腿。于是,对备件库存进行优化已经成了各汽车厂家的共识,如何在成本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,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。

20140418备件物流2.jpg

商家越来越重视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,与此同时备件物流的时效性则渐成新的难题。

库存信息共享是破局关键

提高备件库存深度遇到瓶颈后,要改变关键备件缺货这种经常不期而遇的不利局面时,必须进行模式创新,而提高备件库存宽度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

何谓库存宽度?这是一个相对于库存深度的概念。如果说库存深度是指自己拥有足够多的库存,库存宽度就是指拥有足够多的获取相关备件的渠道,简而言之就是“我没有,但我能弄到”。

智慧往往都产生于民间,当实际问题摆在面前时,当事人往往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案。笔者的一个朋友在沈阳一家4S店做服务经理,他曾经遇到了一个顾客的车在维修过程中缺货,而顾客又比较着急的情况。按照厂家的备件供应链流程,他需要向厂家下订单,厂家确认后把备件发过来,显然远水解不了近渴。于是,他就给同城竞争的4S店打电话,很快就找到了货源,并且派人打车买件,顺利的拿到货并很快为客户修好了车。

当然,这也并不是很神秘的方案,其实就是小生意人之间经常用到的“窜货”现象,这种方法在电子商品零售行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。就像用雷达捕捉不到的隐形轰炸机,在飞临一定距离时人的肉眼却可以看见一样,汽车行业玩得很熟练的的标准流程化控制出现的难题,却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方案解决。

大胆地设想一下,如果每一个经销商的库存,通过一个类似于淘宝的平台联系起来,当一个4S店零部件缺货的时候,可以进入这个平台进行“淘宝”,检索到离自己最近且价格最格理的货源,然后以电子商务的形式下单、订货,一定能对资源实现最优化的配置。

淘宝模式推广应厂家主导

当然,厂家对这种模式的态度很暧昧,即不支持也不明显反对。尽管“窜货”行为在零部件环节或许影响有限,如果漫延到整车环节,将会削弱厂家对渠道的控制,也不利于厂家对经销商的管理。

但是,这种模式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。事实上,其积极作用并不只体现在“救火”上,如果利用得当,可以改变整个渠道的售后备件供应体系,使整个供应链运转得更高效,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。

售后备件库存难题的核心是信息的不确定性,这种不确定性如果由每一个个体来消化显然不现实,比如单个经销商不管是高库存量还是低库存量,都可能与实际情况相悖。但如果通过一个平台来控制,风险要小得多,比如沈阳地区的总库存量,相对来说更容易进行控制。

在实际运转过程中,厂家不希望自己的中转库存量太大,寄希望于经销商都提高库存深度,应对不时之需。而经销商更希望厂家提高中转库存量,而自己尽可能减少库存深度。总之,谁都不想把大量的资金压在存货物,“资金不流动就意味着浪费”,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谁都明白。

与其在博弈中内耗,汽车厂家不如行动起来,把存量盘活。而搭建一个备件库存共享信息平台,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。厂家可以把自己的中转库,与区域内各经销商的库存连在一起,让缺货的经销商可以更方便地选择。

当然,其中也有些难题需要解决。首先,对于厂家来说意味着让利,因为经销商可能因此降低库存深度,这样经销商每个月为采购零部件向厂家预付的资金就可能大量降低。其次,库与库之间联网是否涉及商业秘密,比如商家知道厂家的储备量是否会大量采购囤积居奇,商家之间的采购行为如何避免漫天要价等。

总之,这种来自一线的尝试,能否最终通过厂家的规范,在行业内推广开来,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去论证。